笔墨绘鱼灯,巧手剪春红,狮韵入童心——安徽师大用非遗点亮留守儿童的文化夏日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赴肥东为民学校实践团队,始终牵挂着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质量,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融合非遗鱼灯、舞狮及剪纸文化的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这场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互动中与本土民俗实现“零距离”接触,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暖意融融,热闹非凡。志愿者老师们化身文化传播的使者,先是通过精心筛选的生动影像资料、高清精美的实物图片,为孩子们展开了一场系统而生动的文化讲解。从安徽鱼灯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蕴含的“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象征意义,到舞狮文化中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吉祥寓意,再到剪纸艺术里“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镂空技法传承,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老师们还特意展示了安徽师大原创节目《龙门跃》中鱼灯灵动飘逸的造型,以及传统舞狮头的威武神态、剪纸窗花的精巧纹样,让孩子们对这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传统文化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知。
讲解结束后,实践团队为孩子们分发了绘画颜料、各色彩纸、安全剪刀等材料,鼓励大家动手实践,将所学所感融入创作。在鱼灯绘制环节,孩子们眼眸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他们在保留鱼灯“头大尾细、鳞甲分明”传统形态的基础上,大胆融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给鱼灯画上了星星点点的荧光,仿佛是夜晚水中的精灵;有的则用渐变色彩勾勒鱼身,让鱼灯更显灵动。用绚烂色彩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灯,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剪纸课上,志愿者们耐心十足,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运用对称折叠、巧妙镂空的技巧,从简单的三角形、正方形剪起,逐渐过渡到剪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窗花,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有象征丰收的稻穗,还有寓意团圆的圆形图案。舞狮主题创作中,孩子们更是尽情发挥想象力,用画笔为狮头点缀上斑斓的花纹,有的狮头眉心点上朱砂痣,有的狮身画上祥云纹路,赋予了这一传统形象全新的活力与童趣。
团队的张国庆老师和朱勤老师在活动间隙感慨道,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接触本土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家乡的文化记忆也较为模糊。而这类活动就像一把钥匙,不仅能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能让他们在了解鱼灯、舞狮、剪纸背后的民间故事、民俗传说时,悄然在心中播下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挖掘安徽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徽州木雕、庐州大鼓等,结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多贴合他们需求的主题活动。让传统文化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在志愿服务中落地生根,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了一抹独特而亮丽的文化色彩,更让非遗传承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 走进宁大校史馆 感悟薪火传承路
- 7月4日下午,宁波大学 “薪火传新者” 小组走进校史馆,开展了一场以 “追溯办学初心,传承宁大精神” 为主题的参
- 07-14 关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