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信仰之乐・音爱润心”志愿服务团走进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社区,为期11天的暑期实践活动为社区孩子们搭建起集红色教育、非遗传承、艺术启蒙与实践体验于一体的成长平台,用专业与爱心编织出夏日里的温暖记忆。
一、破冰启航:筑牢安全防线,共赴成长之约
活动首日,志愿者们以“动作接龙”“看图找不同”等趣味游戏打破陌生感,通过师生互动快速建立信任纽带。在摸清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后,团队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并详细解读课程体系,让期待感贯穿活动全程。
安全护航是活动的重要前提。团队专门开设“生命至上,谨防溺水”“防火防盗”主题宣讲,结合案例视频解析险情应对技巧,从居家、户外多场景强化安全意识,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筑起坚实“防护墙”。
二、多元课程:以文化为基,绘就成长画卷
志愿服务团深耕“红色铸魂、文化润心、艺术赋能”理念,通过丰富载体让教育浸润童心:
1.红色浸润,播撒爱国种子
《少年英雄王二小》《钱学森归国》等故事宣讲点燃爱国热情,孩子们在手抄报创作中定格感动;集体观看《我和我的祖国》后,热烈分享“我心中的祖国”;《伟大的党》朗诵课上,稚嫩童声传递出对党的真挚情感。
2.动手实践,锤炼综合能力
“我的梦想树”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用色彩勾勒未来蓝图;“彩色纸杯小风车”“编织手环”等手工课锻炼精细动作;“击鼓传花”“你来比划我来猜”等游戏让团队协作意识悄然生长;“夏天好还是冬天好”等主题辩论赛上,孩子们条理清晰的表达展现出辩证思维的萌芽。
3.音乐相伴,开启艺术之门
志愿者们通过《茉莉花》民歌教学,拓展孩子们的文化视野,对比解析江苏、河北、东北三地版本的差异,让孩子们在学唱中感受地域音乐特色;合唱《左手右手》时,配合手势律动的表演形式,让孩子们在集体艺术中收获自信。
4.非遗探秘,传承文化星火
“非遗鱼灯”“绣球”课程里,孩子们在观看科普视频后,用纸杯、黏土亲手制作非遗手作;皮影戏动画《漏》的放映引发热烈讨论,志愿者趁机讲解皮影戏的历史渊源;“甲骨文创意手工”活动中,卡纸与黏土变成古老文字的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指尖流转。
三、青春回响:以热爱赴使命,让信仰谱新篇
十一天的的陪伴中,志愿者们用专业设计课程,用耐心引导成长,让“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落地生根。红色教育播撒的爱国种子、非遗体验埋下的文化根脉、艺术熏陶滋养的自信萌芽,共同构成孩子们暑期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此次实践既是音乐学院学子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年一代传承文化薪火的责任担当。“信仰之乐”志愿服务团将持续扎根基层,以音乐为桥、以文化为媒,让青春力量在滋养童心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