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的沉思
红土地上的沉思
2025年7月1日清晨的泰宁县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实践队踏上了寻访红色记忆的旅程。这座闽西北小城,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穿过现代楼宇,拐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街道的近头,炉峰山便赫然出现眼前。在询问了当地居民后,三百二十八级的台阶,实践队队员开始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级都刻着烈士的名字和籍贯。江西、福建、湖南……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永远长眠在了异乡的土地上。在炉峰山上有纪念碑,有瞭望塔,也有先辈们曾经与敌人浴血奋战过的战壕,在经过炉峰山革命纪念碑时,实践队队员仔细聆听了有关纪念碑后的那段尘封往事,这些故事让实践队队员们肃然起敬,并站在石碑前举行默哀仪式。此时,实践队队员们明白,这座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站在山顶俯瞰泰宁全城,实践队队员们想起纪念馆里看到的数据:当年仅有五万人口的泰宁,就有三千多人参加红军,几乎家家都有子弟投身革命。
下一站是红卫村。这个藏在群山间的小村落,曾是红军重要的后勤基地。八十多年过去,这片红土地早已换了样貌,但那些年轻生命的呐喊与牺牲,已经融入山川血脉。随后,实践队又来到了朱德、周恩来的旧居、红军历史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军号、磨破的绑腿、缺角的搪瓷碗,这些静默的物件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这里实践队队员们仔细认真的阅读墙上的红色历史,真切的感受到了曾经先辈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情景。在参观的最后,实践队队员们站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在纪念馆出口处的电子屏上,无数红色光点组成中国地图,每个光点代表一位泰宁籍烈士的牺牲地,那星星点点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通讯员:沈冠儒 刘伟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