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子探访宁波滩涂,揭秘泥蚶养殖背后的科技与汗水
近日,浙江万里学院的一支研究生团队深入宁波滩涂,开展以“潮间探贝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走进养殖塘口、繁育车间与科研单位,开启了一场从实验室延伸到田间水边的科学调研之旅,探索泥蚶这一‘红血贝类’的养殖奥秘与高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从藻类养殖温棚到贝类繁育车间,再到下水塘喂食和采样操作,一天的时间里,团队成员走出实验室,化身为田间水边的观察者、学习者和记录者。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下乡调研,更是一场关于“劳动与科研”“基层与科技”的深度交汇。
在近距离接触贝类繁育和养殖全过程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尤其关注到泥蚶独特的价值——作为他们国四大传统养殖贝类,血液富含珍贵的血红素,是极佳的人体补铁食材。这也让成员们深刻理解到培育高血红素新品种、提升其营养价值与抗逆性,将成为泥蚶产业升级和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
微藻之源,泥蚶繁育的基础保障
活动伊始,团队走进藻类培养车间,参观泥蚶幼体饲料——各类藻的养殖系统。成排排列的藻类培养桶、恒温控光的系统化装置,让团队成员第一次体会到养殖背后的科技含量。“他们之前在实验室从没想过,原来养泥蚶先得‘种草’!”一位同学在现场不禁感慨道。“蚶苗刚刚孵化出来比较脆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喝奶粉。”受访的养殖专家这样形容泥蚶幼苗的早期阶段。由于外塘水体中的杂质较多、浮游生物复杂,刚孵化的贝类无法直接放养至自然环境中,只能依靠室内车间中人工培养的微藻作为初始饵料。
走近繁育,从实验台到车间的跨界实践
离开藻类养殖区,团队成员踏入泥蚶育苗与繁育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海水味,水槽中肉眼几乎看不清的幼苗正一圈圈缓慢蠕动,预示着新一轮生命律动的开始。
在养殖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逐步了解泥蚶从“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幼虫期—稚蚶—苗种”的完整育苗流程。工作人员一边调控水温、观察幼蚶状态,一边向团队成员介绍育苗密度、水质管理和每天早晚换水的注意事项。“从理论走到一线,真正让他们敬佩的是这种生长背后的严谨与细致。”一名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技术、体力、耐心与责任感在这一刻深度交织,对团队成员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实践课程,更是一次对生命初始状态的亲历与思考。
塘头实操,在生产一线体悟责任与协同
在宁海的太阳能水产养殖区,实践队员头顶烈日、脚踏泥泞,跟随养殖户走上塘头,实地体验泥蚶养殖操作。这片池塘为“复合式养殖”,水体中同时承载着多种生态角色。当地的养殖户介绍说:“他们这边的模式是上面养虾蟹,下面养贝类。喂虾时投喂饲料,可以促进水中的藻类生长,也可以为贝类提供饵料,水混浊了,说明养殖效果到了。”这种“上层动、下层滤”的生态联动机制,不仅节省资源,还能提升养殖密度与环境承载力。团队成员在养殖户的带领下登上小船,驶向池塘深处开展投喂作业。阳光照射下,水面波光粼粼,一桶桶饲料被均匀撒入池中,塘面一片忙碌有序。随后,实践队员亲手操网,从水下打捞出一批活力十足的泥蚶,用于后续相关实验。
从河塘到课堂,泥蚶养殖的再认知之路
结束泥蚶养殖的现场调研后,实践队回到了宁海研究院,由长期从事贝类繁育研究的何京老师对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再梳理与深入讲解。围绕泥蚶苗期的存活率提升策略,何老师详细解析了“良种选育”“水质控制”“阶段性饵料供给”等多个核心变量。其中,团队重点关注的人工培育微藻作为早期饵料、泥中热应激机制、遮阳网控温等问题,均与前期调研中养殖户提出的技术难点高度契合。此外,宁海研究院的张传旭老师还结合当前浙江滩涂贝类养殖实践,详细解释了从池上养虾、池下养贝的生态循环模式等研究前沿问题,帮助团队将现场观察所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对接,完成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过渡。
实践延伸,助力产业、联结未来
此次深入泥蚶养殖一线的实践,也让团队精准锁定了目前泥蚶养殖产业的痛点——繁育期苗种存活率低,尤其是高温胁迫下死亡率高的问题。 通过与养殖户和专业老师的深度交流,认识到调控性腺发育温度和选育高抗逆性(如耐高温、抗弧菌)种质是破题关键。团队成员带着从现场采集的样本和一系列问题,返回实验室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
基于现场洞察与实验数据,团队明确了核心攻关方向:温度精准管理是基础,必须保障繁殖期核心温度(25℃)并有效规避高温峰值(如推广低成本遮阳网、配备循环水冷却系统)。高抗逆种质选育是根本,需持续选育耐高温、高血红蛋白等优良性状品系。
虽然最终解决方案仍需深度科研攻关,但团队基于阶段性田间数据和实验验证,已初步明确研究和攻关方向。未来他们团队将深化与育种企业和养殖户的协作,推动相关成果落地,以青年智慧助力水产养殖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