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海洋科技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进步,特别是提升海洋智能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力雄厚,新建有独立试验大厅、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水池、海洋测量消声水池、大型直线和环形波流水槽以及海洋无人艇远程操控系统,为海洋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优质平台。
7月5日上午,江苏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向海问智,以行践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其中水槽造波、水槽造流以及阻力测试实践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亮点。
在水槽造波实践环节,团队成员们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了大型直线和环形波流水槽的造波系统。指导老师详细讲解了造波原理,从机械结构的运作到不同波浪参数的设置,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阐述。随后,成员们分组参与操作,通过调整相关参数,亲眼见证了平静的水槽中逐渐掀起不同类型的波浪,有模拟近海常见的小尺度波浪,也有模拟远海风暴形成的大尺度波浪。看着波浪在水槽中有序传播,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对自然现象的精准模拟能力,也对海洋波浪的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水槽造流实践同样精彩纷呈。在环形波流水槽中,团队成员们体验了造流过程。指导老师介绍,造流系统能够模拟海洋中的不同水流状态,对于研究船舶和海洋结构物在水流中的受力及运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设置不同的水流速度和方向,观察水流在水槽中的流动形态。当水流形成稳定的环流时,大家纷纷感叹这一系统的精妙,也意识到海洋中复杂的水流环境给海洋工程设计带来的挑战。
阻力测试实践则让成员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团队利用中心的相关设备,对特定的船舶模型进行了阻力测试。在测试前,成员们认真检查模型的安装情况,确保测试的准确性。测试过程中,随着模型在水槽中按照设定速度行驶,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下相关的阻力数据。测试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影响船舶阻力的因素,进一步加深了对船舶流体力学知识的理解。
除了这三项重点实践内容,团队还开展了海洋智能装备相关研讨。余红锋同学为成员介绍了船舶模型,其结构之严谨、外形之流畅、细节之完整、颜色之鲜艳,无一不显现出制作者对于船模用心之深、用情之切。他还亲自操作船模进行水上航行演示,让成员们更直观地感受船舶在水中的运动状态,感受海洋文化的博大精神。成员们纷纷表示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向海而行,执奋进之笔、做有志青年。
接着,实践团成员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通过水下直升机、仿生鱼和水上救援机器人的实际演示,进行海洋智能装备等海洋工程领域方面相关知识的交流,研讨连云港地区海洋工程装备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本次在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暑期实践活动,无论是水槽造波、造流和阻力测试实践,还是海洋智能装备研讨,都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的兴趣。实践让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海洋科普宣传实践提供了信心和动力。至此“向海问智,以行践新“暑期社会实践已经顺利结束。